首页>>首页

全球青年力量书写AI新篇章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见习记者 贾骥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8月19日

    8月15日,重庆,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发展主题论坛,深耕数字发展领域的中外青年代表们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技能与产业”主题,就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安全等议题进行探讨交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8月15日,重庆,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发展主题论坛“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路演中,国际ISO《未来网络技术标准组》委员、重庆云威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力进行题为《青年与重庆的未来 数字探索新视角》的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8月15日,重庆,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发展主题论坛,国际劳工组织亚太技能和就业能力专家玛丽·肯特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职场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8月15日,重庆,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发展主题论坛会场,中外青年代表聆听主旨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人工智能(AI)时代来了,是不是很多工作岗位就要消失了?可以完全相信人工智能吗……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背后,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讨论,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这是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乌兹别克斯坦前外交部长弗拉基米尔·伊玛莫维奇·诺罗夫给出的答案。

    当前,在讨论人工智能时,人们经常会将它与印刷机或蒸汽机作比较,这两项技术曾在各自的时代引发了革命性的进步,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的工作方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它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与周围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我们必须要应对的挑战。”诺罗夫说。

    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行业的格局,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在8月15日召开的2024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发展主题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青年代表、专家等,围绕数字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技能与产业等议题展开讨论。

    人工智能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点睛之笔”

    到重庆师范大学任职两个月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师范大学校长王国胤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一定要走好‘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国胤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对教师、教材、教室带来一系列颠覆,但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接下来可能还有很艰难的工作要做”。

    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深知,从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阶段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从前,感知智能阶段的研究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看会认,而一旦研究进入到认知智能阶段,则要求机器能理解、会思考,可以对知识进行组织、整理、灵活运用、联想推理等。

    在论坛现场,王国胤展示了一组与ChatGPT的对话。在图片里,人工智能把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角错认为曹操,而在随后的对话之中,人工智能在对方的质疑之下反复修改答案,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ChatGPT是在‘翻万卷书’,而非‘读万卷书’。”

    王国胤认为,人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创造能力,但人工智能的语言大模型还无法考虑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语言特性。未来,人工智能将融合人类认知原理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空间变换过程的多粒度认知计算,展开更深层次的“进化”。

    在重庆师范大学,王国胤与教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是:课堂教学要怎么改?专业课程设置要如何调整?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老师不改变,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也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王国胤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在这一场“进化”浪潮之中,教师也需要“求变”,即转变教学思维、更新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方式、模式的深度改革。

    在中国,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4项具体行动,包括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AI学习”专栏,邀请“大咖”谈AI、组织名师教AI、鼓励师生学AI;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升级,支持全民个性化终身学习,上线智能工具增加课堂互动,促进就业、考试、留学等教育服务更加便捷畅通;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大模型从课堂走向应用;将人工智能融入数字教育对外开放,搭建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国方案。

    诺罗夫注意到,目前部分国家正在展开人工智能的课程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他发现,人工智能项目推动政府、大学、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了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的涌现和技术的发展创新。

    “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的渴望,推动他们融入人工智能的实践。”诺罗夫认为,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产业相融合,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而拥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就业的创造者”

    除了教育,被人工智能改变的还有就业市场。

    多位嘉宾在论坛上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重新定义工作的本质。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李昌徽在论坛致辞中提到,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大规模替代人类劳动,但人工智能肯定会对某些特定工种产生较大影响,比如低技能的专业工种。

    诺罗夫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现有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减少,“特别是当传统技能和专业人士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的时候”。

    相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Gen-AI:人工智能和未来的工作》称,全球有近40%的就业岗位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在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这项数据甚至高达60%,其中约一半为负面影响。“那些受影响的岗位将面临工资降低和招聘机会减少,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一些岗位将完全消失。”诺罗夫说。

    其实,人们关于新技术对现有工作岗位影响的担忧早就出现过。20世纪6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刚迈出第一步,民众开始担心会因此无法找到工作,进而变得贫穷。但在诺罗夫看来,这种担忧是错误的。

    “汽车发明后,我们有了司机;飞机发明后,我们有了飞行员。”诺罗夫表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重复脑力劳动的问题,这为创新和提高效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他援引咨询机构麦肯锡发布的一项数据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为各行各业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年收入,“事实上,人工智能并不是就业的杀手,而是就业的创造者”。

    “很多机会恰恰出现在变革过程中。”中国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技术专家褚文博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在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里面有很多机会”。

    以汽车产业为例,褚文博介绍,对于一个车厂来说,15年前可能70%的专业人才是汽车系的车辆工程师,主要做车身结构;5年前,可能车辆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各占一半;如今,一个车厂中,车辆工程师和电子通信工程师各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软件工程师,尤其是与大模型、人工智能相关的。

    “我就在企业一线,每天都在做人才招聘、孵化。”褚文博说,目前,汽车工厂想要找到一些有经验的人工智能工程师或相关领域硕博研究生仍存在困难,但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一直很大。

    挑战和机遇并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当前的就业市场,青年又该如何应对?对此,在论坛现场,不少嘉宾都提到了一个词:培养技能。

    在李昌徽看来,让青年掌握一套核心技能是帮助他们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的关键。他表示,技能发展是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力,也是更公平地分享数字化转型成果的均衡器。“我们应该在数字时代为青年赋能,让他们掌握数字技能和其他核心技能,在数字经济中获得体面的工作,同时鼓励青年在社会中发出声音。”

    国际劳工组织助理总干事米娅·塞波提到,过去20年,许多青年就业者已经从农业转向服务业——在贸易、运输、酒店住宿等行业工作,不同行业运用的数字技术不同。她建议,要加强技能开放,助推数字技能培训以及技能开发体系的技能化;促进数字经济创造就业,为青年创造有利环境,普及数字技术、数字新经济互联网;保障青年权益、倾听青年声音,推动高质量就业的发展。

    规范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年轻人助力

    8月1日,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标志着欧盟在规范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媒体报道,该法案规定,聊天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系统必须明确告知用户他们在与机器互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必须确保合成的音频、视频、文本和图像内容能够被检测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此外,该法案规定,禁止使用被认为对用户基本权利构成明显威胁的人工智能系统。对有违规行为的企业,欧盟最高将对其处以全球年营业额7%的罚款。

    “我们也有一些担忧,比如输出的准确性、安全性等。”国际劳工组织亚太技能和就业能力专家玛丽·肯特提到,目前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未能跟上人工智能的变化。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重庆数字法学研究会会长林维把中国经验带到了论坛上。他向多国青年介绍,为了应对医疗保健、教育、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中国在人工智能立法过程中更强调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林维介绍,中国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以及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法律法规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和发展做了一些探索。”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难题,林维向台下的青年们介绍,中国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寻求解决方案。如通过监管机构、企业、公众的多方合力,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机制,让地方先行先试,从而确保立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国际共识。林维呼吁,要推动多方在人工智能领域达成共识,实现对话和沟通,推进国际合作。

    “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不断深化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仅被看作一种技术迭代现象,而要看到其对经济、生活、工作的影响。”在论坛上,李昌徽回顾了今年7月在广东举办的青年数字领袖研修交流营的场景:19个国家的青年领袖在一起感受科技魅力,激发思想碰撞,催生青年数字合作方案。该项目是在2023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数字发展主题论坛上,由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秘书处、国际劳工组织、中国青年报社和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共同发布启动的。

    如今这一场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联合国驻华系统、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重庆市青年联合会、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承办,KAB全国推广办公室、重庆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协办的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30个国家的200余位中外嘉宾。

    “青年领袖见证了人工智能在改善生活方面的变革潜力。”李昌徽希望,可以与中国青年领袖合作,为创造和平、可持续的全球发展而共同努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 见习记者 贾骥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